斗转星移、万物乾坤,扎根田野、追本溯源,考古人的每一个新发现,都在不断延长历史的轴线,填补中华文明链条上的缺环。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实验教学基地一座模拟考古发掘池正式落成,并邀请全校师生一同沉浸式体验了一场“考古探秘之旅”。
开局一把洛阳铲,学习使用“铲出半部中国史”的考古神器;无人机直飞云霄,让现代科技为考古发掘“保驾护航”……真实的体验有趣又有料,让同学们“足不出校”漫游时空,在模拟发掘现场感受考古的独特魅力。
“今天我是考古人”
“在考古‘发掘’前,一般都会先用探铲去摸清地下的情况。”南开大学历史学院副教授李宇奇现场讲起洛阳铲的使用方法。当原本只是在小说、荧幕里见过的“考古神器”出现在眼前,同学们都神情专注、跃跃欲试。
身体正直,两脚开立,双手紧握铲柄,放在胸前,垂直向下……一套动作看似行云流水,亲身体验之后同学们才知道,“原来下铲不仅要铆足劲,还很考验技巧。”
李宇奇带着同学们仔细观察洛阳铲带出的土块,“正所谓‘不会看土,别说考古’,识土辨土可以说是考古人的绝活之一。根据土的颜色、质地和包含物,有经验的考古人就能大致判断地下的情况。”
完成钻探之后,同学们开始布设探方,拉起白线,围出一个正方形的“格子”,划出今天的“发掘”区域。
同学们先是学习使用考古手铲,轻轻刮下一层又一层土,仔细辨别土层的变化。“我好像看到下面有东西!”人工智能学院2021级本科生蓝佳伟兴奋地拿起手刷,小心翼翼地拂去表面浮土。经过1个多小时的不间断“发掘”,越来越多的瓷器碎片、匣钵、垫片等“文物”一一浮现,泥土下的“神秘面纱”终于被揭开。
“宋元时期是中国古代瓷器发展的鼎盛时期,大家‘发掘’出的,正是一座典型的馒头窑。”仿制瓷窑遗址逐渐“现出真身”,李宇奇向同学们讲起考古专业知识。
现场“发掘”告一段落后,李宇奇操控起无人机,从空中多个角度拍摄起现场,“我们不只是使用皮尺等传统工具记录遗迹的尺寸、位置等信息,也会使用无人机采集数据,方便后续进行三维重建等工作。”
“当了一次考古人,感觉自己的每一铲,都是在触摸中华文明。挖出来的瓷片摸起来还有温度,我想这就是历史的温度吧。”蓝佳伟说。
作为一名文博爱好者,马克思主义学院2023级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硕士生牛博铖感受颇深,“正是考古人这样不间断的探寻和严谨的发掘、分析,才让源远流长的中华文明有了更多的实证,让文化自信牢牢扎根在我们的内心深处。”
这座模拟考古发掘池有“压缩时空”的魔法
南开大学模拟考古发掘池长宽各6米,地面高度1.1米,地下深度0.4米。看起来平平无奇,实际上内有乾坤。“我们在其中模拟了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魏晋时期等7个不同时期的地层,突出了不同类型的遗迹。在校园里建一套实体模拟考古设施,南开是首创。”李宇奇说。
隋唐时期地层 绘制墓壁壁画
更为难得的是,发掘池里模拟的7个时期地层,均由历史学院师生共同设计、亲手修建。在历时两个多月的装填过程中,同学们不仅深入了解了考古遗址的形成过程,还“穿越时空”,学会了砌砖、打夯、绘制壁画等“古法”技能。
李宇奇介绍:“每个地层的设计均有所本,比如魏晋时期地层重在突出仿洛阳永宁寺塔基,隋唐时期地层修建了一座砖室墓,同学们还在墓壁上画了壁画。”为了贴合中国考古的现实需要,发掘池里特别装填了国内考古工作中常见的夯土、红烧土、路土等土遗迹,能够让学生体会到中国考古工作者“土中找土”的不易。
“当时制作的时候,感觉自己就像‘古人’一样。今天重新回到这里进行‘发掘’,特别像一场‘古今’对话,我对考古更多了一分的敬畏之心。”历史学院2021级本科生谭晨说。
发挥教学、科普的双重作用
谈到最初的设想,李宇奇说,“今年南开大学考古学专业将招收首批本科生,设立考古实验教学基地、修建模拟发掘设施,能实现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同轨并行,有利于同学们尽早掌握田野考古发掘技术。”
“不仅如此,发掘池还有风险可控,可重复利用的特点,其中埋藏的器物均为现代仿制品,特别适合经验不足的学生提升技能,避免在发掘过程中造成真实文物的损坏。地层发掘完成后可重新装填,更新一批遗迹现象,保证同学们常‘挖’常新。”
近年来,日新月异的科技推动着考古学飞速发展,计算机科学、生物学、化学、地质学等学科最新技术被引入到遗址发掘、遗物分析、文物修复等考古“全链条”之中,也对考古工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目前,南开大学已建有文博考古市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考古实验教学基地,实现了校内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室分析处理、实验基地发掘实操的三位一体,为培养新时代高素质考古人才,建立完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考古学提供“南开方案”。
李宇奇说:“模拟考古池也会服务多门课程教学,培养同学们采集分析炭化植物遗存、动物骨骼、沉积物等样品的能力,以及使用无人机航拍、三维重建等数字技术辅助田野考古的能力。”
南开大学是国内最早开设文物与博物馆学专业的高校,做好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和科普,是南开人义不容辞的使命与责任。为了让大众了解考古、走近考古、热爱考古,考古实验教学基地还将以“展示发掘、整理阐释、保护传承”为主线,在模拟考古发掘池持续开展田野考古体验活动。
历史学院副院长、文博考古实验教学中心主任袁胜文说:“学院师生都希望基地能充分发挥教学和科普的双重作用,未来我们还计划开展二期、三期工程,真正建成一个考古研究的展示窗口、公众考古的启蒙基地、考古精神的传承家园,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在南开活起来、火起来!”
转自南开大学历史学院网站:https://history.nankai.edu.cn/2024/0617/c16078a545643/page.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