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家河遗址田野工作报告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8-05-21浏览次数:126

苏家河遗址田野工作报告

一、遗址概况

苏家河遗址位于湖北省随州市随县环潭镇苏家河村四组,主要分布在苏家河东侧的台地上,周围均为现代村落。遗址东北为国道G70,北面为苏家河水库和黑屋湾水库。041乡道横穿遗址而过,将遗址分割成东、西两个区域,遗址所在区域地势东高西低。苏家河遗址分布区视野开阔,是苏家河村乃至附近村落中地理条件最好的地带,临近苏家河,自然条件优越,非常适合人类居住和耕作。

遗址中心位置地理坐标为东经113°0828.1",北纬31°8431.1",海拔127米。调查勘探结果显示,遗址面积约9000平方米,早期以战国遗存为主,晚期有部分宋元时期遗存。

苏家河遗址处于汉十铁路孝感至十堰段工程建设区域。20164月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组织汉十铁路工程文物点复查,发现线路从遗址东北侧穿过,涉及面积约2000平方米,遗址东北部将有可能遭受大范围破坏。

据了解,近些年来041乡道的建设和水塘的开挖对遗址东侧部分区域造成破坏;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改田、兴修水利活动对遗址地貌造成较大改造,尤其西、南两区域受到较大影响。二十一世纪初期,水渠改造取土再次对遗址造成破坏,部分原生文化层被扰动破坏。目前,遗址所在的台地现已被全部开辟为水田,种植水稻、花生等农作物,地表可见零星散落的红烧土以及少量的陶片、瓦片。

为配合“汉十高铁”建设工程工作的开展,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受湖北省文物局和湖北省考古研究所的委托,对该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相应的清理发掘等工作。根据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与南开大学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签订的文物保护合作协议,南开大学考古队201791日进驻苏家河遗址,计划勘探面积7500平方米,发掘面积300平方米。南开大学苏家河考古队全体成员共同携手、全力以赴,截至20171031日,已基本完成遗址的考古勘探、发掘以及文物保护工作。

二、工作时间和人员组成

201791日正式进驻苏家河遗址,至910日完成遗址所在台地的全面勘探以及三维、测绘等工作,并启动发掘工作。至20171031日,考古队已基本完成发掘区域的发掘工作,之后进入室内整理工作阶段。

发掘团队由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系的袁胜文副教授和张国文副教授,周德奖、刘涛、张策、李乐然、周绅、赵聆亦、彭思宇、孙悦等多批次研究生、本科生,以及南开大学博物馆的刘阳、梁金鹏等同志组成。

三、勘探与布方情况

勘探结果显示,041乡道西侧靠近苏家河村四组的台地分布比较集中,尤其是台地西侧的中间地带分布比较密集。041乡道东侧遗址分布也较广,但文化层较西侧薄。在临近铁路随时可能发生施工影响的区域,勘探发现灶、灰坑、灰沟及其他遗迹若干(详情见勘探报告)。

1苏家河遗址钻探探孔分布图(红框内为发掘区)

故此,拟打算对施工可能影响区域布方发掘,尽可能全面地了解遗址的时代内涵和堆积状况。最终,在041乡道西侧中部布10×10米探方4个,发掘总面积400平方米(如图1所示)。

四、技术路线

按照“抢救第一、科学研究”的基本理念,考古队严格按照国家文物局最新的《田野考古操作规程》进行各项操作,在发掘中严格遵照以下技术路线。

A、根据遗址状况和研究目标,以及考古队参与成员的研究方向和研究基础,进行参与人员的任务分工。

B、邀请专家对遗址进行现场考察,听取专家建议,进一步细化和完善勘探和发掘预案。

C、对相关区域进行考古勘探,及时处理勘探信息,掌握文化遗存的分布状况。

D、在选定区域进行小规模试掘,确认勘探结果,准确把握遗存的分布详情。在考古勘探和小规模试掘的基础上,根据地形情况增大发掘面积。

E、利用全站仪对遗迹进行测绘和数据采集。

F、及时记录考古信息,比较系统的采集了文化和自然的遗物。


五、发掘收获

截至目前,发现战国时期灰坑53个,沟3条,出土小件器物有战国铜带钩1件、铜蚁鼻钱1枚、石镰1件、石斧1件、石锛1件、石凿1件、陶鬲2件(残破,可复原)、陶豆3件(残破,可复原)、银串珠若干,另有大量残破豆柄、豆圈足、鬲足、口沿以及不可修复的陶鼎和陶罐等;宋元时期出土房址1处、灶5处,沟1条,灰坑4个,目前出土小件器物有陶瓦当1件、陶屋檐兽首1件、铁剑1把,铁锄1个,另有瓷片、碎砖、瓦片若干。此外,遗址地层和灰坑出土羊、猪等动物骨骼若干。

苏家河遗址的文化层堆积厚度一般在0.21.5米左右,各探方的文化层堆积不尽一致。总体而言,遗址西侧靠近苏家河岸边的台地文化层堆积较薄,厚约0.30.4米;遗址中部文化层堆积较厚,约0.51.5米,遗址文化层平均厚度为0.8米。

结合地层叠压打破关系,以及从出土器物组合(绳纹夹砂红陶鬲、罐,陶豆,铜蚁鼻钱)来看,苏家河遗址早期遗存应属战国时期;而晚期堆积出土的瓷器,以及风格与宋元建筑较为接近的青砖、瓦当和兽首等,可以判断苏家河遗址晚期遗存应属宋元时期。

六、主要认识

通过保护性勘探和发掘,我们对铁路线必经区域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和信息提取工作,并对苏家河遗迹的内涵、性质和分布状况有了明确的认识。目前,存在于苏家河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分为战国和宋元两大阶段。其中,战国时期遗存仅发现灰坑和沟的遗存,出土了大量的器物,如鬲、豆、罐、鼎等。而宋元时遗存应为居住房址,有灶、房基和柱础等遗迹和大量的碎砖、瓦砾堆积。

通过地层关系、陶质和器类观察,苏家河遗址的遗存主要为战国早期遗存,并有少量宋元时期的遗迹和文化遗物,遗址主要位于苏家河沿岸台地上,分布范围约9000平方米,遗址所在位置较低,沿河分布,体现出战国居住地选择的特点。整个遗址分布于在沿河台地,从发掘出土的遗迹现象来看,苏家河遗址应是战国及宋元时期的一处村落居住遗址。该遗址的发掘对探讨战国时期至宋元时期当地居民社会生活和物质文化,乃至对该时段随枣走廊古代社会经济发展均有一定的研究价值。


南开大学苏家河遗址考古队

2017119








汉十铁路工程孝感至十堰段文物保护田野工作汇报

基本情况


项目名称

苏家河遗址考古勘探与发掘

组织单位

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

承担单位

南开大学考古学及博物馆学系

协议编号

HSTLWWBH/40

开工时间

201791

计划完成时间

20171029

联 系 人

袁胜文

电    话

13920274722

实施情况

计划发掘面积

300

实际发掘面积

400

布方及扩方情况

布成10×10米探方4

勘探情况

普探3×35×5米布孔,重探1×1米布孔

深度

平均深度

0.8

勘探面积

普探面积5700平方米,线内3800平方米;重探面积400平方米,均位于线内

最深1.5

最浅0.3

清理遗迹类别、数量

战国灰坑53座、沟3处;宋元灰坑4座,沟1座,灶5处,房1

出土器物、类别、数量

出土战国时期小件器物有铜带钩1件、铜蚁鼻钱1枚、石镰1件、石斧1件、石锛1件、石凿1件、陶豆4件、银串珠若干,另有大量残破豆柄、豆圈足、鬲足、口沿等;出土宋元时期小件器物有陶瓦当1件、陶屋檐兽首1件、铁剑1把,另有陶片、瓷片及碎砖瓦片若干。

采样标本

动物骨骼及牙齿标本5份;碳样3份;陶容器残留物1

发掘记录

文字资料15份,包括总日记、各探方日记、探方记录、遗迹记录等;

绘图35份;照片1500张;测绘图2

参加人员

13人,其中考古专业人员4人,考古与文博专业研究生和本科生8人,技工1

设备配置情况

全站仪 1台;GPSRTK 1 台;手持机5台);笔记本12台; 相机 1

新技术、新方法的应用情况

全站仪测控

遗迹清理方式和现状

所有遗迹都进行了保护性发掘,所有发掘区都进行了严格的信息提取,随后清理至生土,对出土的人骨和动物骨骼进行了鉴定和信息采集

各位出土文物安全、保护及存放情况

出土文物均暂存于苏家河考古工地,保管科学,专人负责

开展的其他活动

发掘同时,对当地村民开展考古科普活动


收获认识

工作目标


1. 了解苏家河遗址的内涵、性质、结构以及布局,最大程度地对遗址破坏部分进行抢救性保护发掘。


2.争取全面完整地了解苏家河遗址形成、发展与衰落等各个阶段的特征,充分通过发掘出土的大量遗迹和遗物,为遗址的文物保护工作提供更加充实和系统的内容。


3.通过细致的考古工作和多学科攻关研究的成果,使社会和铁路施工方全方位了解苏家河的优秀文化遗产,展示湖北战国时期的辉煌文化和文明进程。同时,全方位获取关于遗址的文化、社会信息以及古地貌、古环境数据。

完成情况与认识收获

通过保护性勘探和发掘,我们对铁路线必经区域进行了抢救性保护和信息和提取工作,并对苏家河遗迹的内涵、性质和分布状况有了明确的认识。目前,存在于苏家河遗址的文化遗存可分为战国和宋元两大阶段。其中,战国时期遗存有灰坑和沟,而宋元时期遗存应为建筑废弃遗存,见房基、灶和大量的瓦砾堆积。通过考察地层叠压打破关系以及器物类型和组合,苏家河遗址早期遗存为战国时期,晚期为宋元时期。从发掘出土的遗迹现象来看,苏家河遗址应是战国及宋元时期的一处村落居住遗址。

工程区域内遗迹发掘、保护情况

发掘区所有文化遗存都进行了仔细、科学的清理,工程线内布方、扩方区域都进行了全面清理,并发掘至生土,对所有遗迹和重要遗物都做了详细的记录、绘图和照相。


下一步工作计划

1.十月底启动资料整理工作,开展陶片修复、统计和绘图工作。

2.室内整理工作完成后,向省文物局、省考古研究所提及项目汇报资料,尽快完成发掘简报的编写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