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讯员:张傲丽)2015年5月29日下午,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历史学部主任、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得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原所长刘庆柱教授做客历史学院“南开史学名人讲座”,为我院师生带来一场题为“关于考古学的认知——从都城与陵墓谈起”的精彩讲座,讲座由我校博物馆馆长、历史学院副院长刘毅教授主持。
刘庆柱教授首先就如何进行考古学研究,怎样把考古学的研究成果用于推动社会科学进步这两大问题,提出通过对考古资料的梳理“认知历史规律是考古学终极目的”。现阶段的考古学研究已不再仅仅停留在对考古资料的“描述阶段”,而发展为通过运用科学有效的考古学方法解释考古资料,探索考古资料时空存在的原因与变化规律。
在考古学的研究内容上,刘教授认为存在“阳间”与“阴间”的二元世界。“阳间”的遗址指聚落与城址,“阴间”的遗存指墓葬与遗物,二者具有“二元一体性”的特点,并以都城和陵墓为例展开讨论。认为都城作为国家的政治统治、经济管理、文化礼仪、军事指挥的中心所在,它的兴废和王朝是同步的,而陵墓则可以看作古代国家统治者“阴间”世界的都城。
就我国古代都城的发展演变问题,刘教授首先以汉唐长安城为例,提出都城“非一次建成”的动态发展观点;其次指出“天圆地方”理念在古代都城、宫城、宗庙等重要建筑平面布局上的体现;第三,讨论了“左祖右社”与“中”的关系,并对学界关于“左祖右社”的时代提出质疑;最后,从宫殿与宗庙空间位置的变化上,认为宫殿与宗庙的关系是由“二元”并重,发展为“大朝正殿”的“一元”至上。就墓葬而言,从陵墓封土、陪葬墓与国家政治变化的关系、随葬品等方面,得出墓葬具有“夸大性”特点,陵墓的规模又是当时王朝实力、社会经济的反映。随葬品的性质从实用器到明器,大小从与实物相近到“微型化”的变化,体现了墓葬的现实意义,是人类丧葬观的进步。
刘庆柱教授在讲座结束后,对不同专业背景同学提问一一做了详细的回答。此次讲座为我院师生提供了了解中国古代都城及陵墓考古学研究和理论认知最近进展的机会,也提供了良好的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平台。(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