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昌燧教授讲座通知

发布者:管理员发布时间:2014-11-02浏览次数:35


2014年11月3日(周一)下午13:30,中国科学院大学王昌燧教授将于范孙楼226给大家奉献一场科技考古相关的学术报告,题目为《陶瓷、冶金考古的新进展》。


承办:南开大学文博考古实验教学中心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考古学与博物馆学系

          南开大学文博考古爱好者协会


王昌燧,男,江苏姜堰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中德人类演化联合实验室主任、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人文学院科技史与科技考古(前)系主任、国际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常务委员会常务委员、国际X-射线考古学术讨论会顾问、中国科技考古学会(筹)常务理事兼秘书长。

1968年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近代物理系工程物理专业。1985年开始从事科技考古研究,多次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科技部和中国科学院等的基金支持,是多个重大科研项目的首席科学家。迄今已在Nature、PNAS、Archaeometry、Journal of Archaeological Science、Journal of Applied Physics、Applied Physics Letter、Journal of Raman Spectroscopy、《考古》、《考古学报》、《中国科学》、《科学通报》、《核技术》等国内外重要刊物上发表论文120多篇。

上世纪90年代初,他研究发现中国古代“黑漆古”铜镜表层主要由纳米晶体SnO2组成,引起国内物理、材料界有关同行的重视和关注,之后,结合“黑漆古”铜镜耐腐蚀机理与形成机制的探讨,研究纳米晶体的结构与性能,取得了一些重要成果。90年以来,先后开展古陶瓷、青铜的产地与矿料来源以及古代食谱等研究工作,业已取得较为丰硕的成果。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有文物产地及其矿料来源研究、生物考古和农业考古等。

王昌燧教授是国内外著名的科技考古学家和学科带头人,他于1996年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考古研究室,1999年参与创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合肥),该系是世界上第一个正式成立的以“系”为建制的科技考古教学与科研机构。2004年底,王昌燧教授调入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2005年,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在人文学院建立科技史与科技考古系(北京)时,他任系主任。迄今为止,王昌燧教授已培养硕士近50名、博士研究生26名,目前指导的在读(在站)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留学生约40人,为国内外科技考古事业培养了大批青年后备人才。

王昌燧教授也是知名的科学活动家,迄今已组织了9届全国科技考古学术讨论会、作为组委会主席组织承办了“第35届国际科技考古学术研讨会”(2005)和“第二届国际X-射线考古学术研讨会”(2006)、组织了香山科学会议第136次学术讨论会(“科技考古学的现状与展望”,2000)和第350次学术讨论会(“生物考古研究中的若干前沿问题”,2009)、在中国高等科学技术中心组织了三次学术讨论会(《原始农业对中华文明形成的影响》,2001;《“中国古陶瓷科技鉴定”研讨会》,2002;《冶金考古研讨会》,2006),有力地推动了我国科技考古事业的发展。此外,王昌燧教授先后与美国Brookhaven国家实验室、Wisconsin大学(Madison)、德国马普学会、英国牛津大学考古与艺术史实验室、剑桥大学李约瑟研究所、日本早稻田大学等建立了友好合作关系,并多次出席相关领域的国际会议,宣传和弘扬了祖国古代的科学与文化,也提升了中国科技考古学的国际影响力。